今年冬天,天然氣供需矛盾突出,造成了蔓延全國的“氣荒”。往日不足4000元/噸的液化天然氣(LNG),11月份價格瘋漲了150%,并于12月中旬突破萬元大關。12月18日,天然氣價格一度飆升至1.2萬元/噸。
榆林煤炭交易中心數據顯示,12月28日,陜西、內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等地區的大部分液化氣廠已將LNG售價降至5000-6000元/噸。相比于月中的1.2萬元/噸,LNG價格遭腰斬。
發改委重拳出擊遏制瘋漲
2017年冬天,對天然氣漲價感受比較深的,就是各位司機師傅了。北方城市出現大面積的出租車排隊,等待一兩個小時加不上氣;很多開LNG重卡的司機,直接把卡車停運了。一位LNG重卡司機稱,“開一趟車,連司機的工資都不夠,還賠錢。不如不開。”天然氣在11、12月份的猛漲,讓LNG卡車大面積停運。
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,2017年11月,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232億立方米,創下今年天然氣消費量的新高,同比增長約20%,主要是受到煤改氣、冬季供暖的影響,自7月初至今價格漲幅近240%。隨著環保督察、“煤改氣”進程加快等因素發酵,有機構認為,天然氣行業已經迎來黃金發展期。
12月,中石油預計北方天然氣供應缺口達48億立方米,采暖季結束前天然氣供應緊張態勢較難緩解。
“氣荒”的局面下,天然氣漲價也就不難理解。但是到了12月,這種漲價趨勢已經幾近癲狂。12月18日,國內天然氣比較高接收價格已飆升至1.2萬元/噸。業內分析人士稱,“天然氣行情已經看不懂。”
在此背景下,12月18日,國家發改委召開會議,要求立即開展天然氣市場價格專項監督檢查,重點檢查捏造、散布漲價信息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,堅決查處惡意囤積、哄抬物價,以及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、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違法行為。
為了遏制天然氣價格,發改委祭出三招:一是協調重點企業保障供應。三桶油出面響應,稱正在積極增加資源供應;二是部署召開LNG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,在LNG主產區、主銷區召開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,要求企業加強價格自律、規范價格行為、穩定行業價格秩序;三是立即開展LNG市場價格專項監督檢查。
國家發改委的重拳出擊,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。全國LNG價格聞風而降。12月下旬一開始,LNG價格就出現了千元以上的下跌。
12月25日,全國部分LNG工廠、接收站出廠均價8063元/噸,各地接貨價格開始出現不同幅度的下跌。12月25日,內蒙古多家LNG廠的出價價降至5500元/噸。
多措并舉迫降天然氣價格
12月11日,住建部下發通知,稱對尚未落實氣源獲“煤改氣”氣源未到位的區域,不得禁止燒煤取暖。
近期,發改委公布并處罰了一批擅自漲價、變相漲價的天然氣企業。以山東曹縣恒源加氣站為代表的的一批企業受到了處罰。由此,使天然氣漲價蔓延勢頭得到控制。
天然氣價格的下調,也波及到相關的上市公司。12月28日,已經連續7天漲停的貴州燃氣(600903)停牌。長春燃氣、佛然股份、重慶燃氣、大通燃氣、皖天然氣等多只股票也紛紛下跌。
卓創資訊分析師郄婧認為,進入12月下旬,隨著工廠年底訂單的完成,部分難以承受高價的下游用戶陸續停工,目前工業用LNG用戶停工數量在40%以上。但由于城市燃氣天然氣供應缺口較大,LNG采購需求量明顯高于往年。
解決氣荒就得加大供應量。目前,中海油天津LNG項目已經進入滿負荷生產狀態,由原先的一周接卸一船增至三天一船,每天為華北地區供應2400萬立方米天然氣。另外,天津濱達燃氣管線近日投入使用,標志著中海油、中石油供氣管道高次互通互聯,進一步釋放了華北地區的供氣能力。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,中海油、中石油聯合保供成效顯著,北方地區天然氣資源緊張情況有所緩解。
自10月以來,湖北、河南等地已于國慶節前后分別宣布今冬明春天然氣“保民用、限工業”的措施,多數城市響應發改委號召,明確天然氣高先確保民生用氣,城市燃氣LNG用量減少。發改委要求,先壓減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企業系統內部煉廠、油田熱采、LNG液化廠用氣,增加對社會的資源供應;適量壓減直供化工、甲醇、LNG液化廠、化肥等非居民用氣1500萬立方米/日,確保民生用氣不受影響,由此導致多地工業大用戶大量停工,LNG需求量減少。隨著元旦及春節假期來臨,LNG工業用戶繼續減少用量,市場價格將進一步開啟下行通道。
LNG漲價讓很多企業看到了其中的商機。12月中旬,中天能源披露,將向年產1200萬噸的加拿大魁斯帕LNG項目投資不超過5000萬美元,擁有該項目30%股權,并在項目運營后獲得每年50%的產品份額。
寶鋼特鋼Ni36LNG帶材近日獲得了中國船級社(CCS)和英國勞氏船級社(LR)認證證書,成為我國高家通過這兩大船級社認證的LNG船用Ni36LNG供應商。寶鋼特鋼一共拿下三家世界級權威機構的認證,這意味著寶鋼特鋼向著該高端材料在我國LNG船的實船運用又邁進了一步。
與此同時,新奧股份(600803)12月26日公告稱,近日接到當地市政府電話通知,按照山西省政府迎峰度冬應急保供領導組督導要求,為保障居民用氣需求,全資子公司沁水新奧于12月24日暫時停產。
對此,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,為了保障居民用氣讓企業停工,本身說明天然氣緊缺并沒有得到緩解。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下跌,是“三桶油”的聯合擴大保供和國家發改委的市場監控的結果。他說,2017年是我國天然氣轉熱的轉折之年,隨著煤改氣的實施,以及可以預見的天然氣用量的持續增加,明年天然氣的供需緊張并不會得到緩解。建議政府部門現在應該高加快LNG接收碼頭的建設,第二加快國內的輸氣管道建設。
“天然氣緊缺,但是國內煤炭并不緊缺,我們應該研究怎么樣提高效率把煤用好,比較新的火電廠已經有能力解決煤炭清潔利用、污染物超低排放的問題。”能源專家、中電傳媒能源情報中心研究員張立寬說,我國的煤炭儲量豐富,煤炭的黃金時代還遠沒有結束。